【導讀】CNAS簽署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認證機構認可互認協議,將進一步擴大CNAS的國際影響,對促進食品領域的國際貿易,也將產生積極影響。
在近期召開的太平洋認可合作組織(PAC)和亞太實驗室認可合作組織(APLAC)聯合年會上,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正式簽署了PAC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認證機構認可互認協議。
2013年8月,PAC同行評審組對CNAS進行了為期4天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互認現場評審。CNAS以“零”不符合的優異成績順利通過了現場同行評審。在這次評審中,同行評審組對CNAS的認可質量體系及其運行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CNAS配備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認證機構評審資源數量及其專業基礎與PAC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認可機構相比具有很強優勢。同行評審組將以CNAS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認可水平作為參考標桿,并建議CNAS向PAC成員分享實踐經驗,以促進亞太地區各成員機構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認可工作的共同發展。此次評審后,同行評審組向PAC推薦CNAS加入PAC食品安全管理體系互認協議。CNAS的同行評審報告經過PAC復核,并在6月的聯合年會上獲得了PAC互認集團成員表決通過。
CNAS簽署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認證機構認可互認協議,將進一步擴大CNAS的國際影響,對促進食品領域的國際貿易,也將產生積極影響。
太平洋認可合作組織簡介:
太平洋認可合作組織(Pacific Accreditation Cooperation,
英文縮寫PAC),是由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成員經濟體的認證機構的認可機構或類似合格評定機構的認可機構及利益相關方組成的協會。PAC正式成立于1994年10月,現有23個成員,其中正式成員17個,聯系成員3個。PAC的使命是在認證機構認可或類似活動領域,支持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國際認可論壇(IAF)和世界貿易組織/技術性貿易壁壘協定(WTO/TBT)的宗旨與目標,代表亞太地區經濟體的國家、區域和國際利益。PAC的目標是在國際認可論壇(IAF)組織的管理體系、產品、服務、人員合格評定或類似合格評定制度的全球承認體系下,促進亞太地區貿易和商務的發展。
PAC多邊相互承認協議(MLA)作用:
PAC致力于在成員認可機構運作等效性的基礎上簽署和發展多邊互認協議(MLA)。PAC/MLA將有助于證明經過MLA簽約方認可的認證機構能力的等效性,從而使這些認證機構頒發的證書的使用者對證書獲得者有更大的信心,并通過鼓勵在世界范圍內接受有效的證書來為國際貿易提供便利,從而減少重復評審。
我國參與PAC有關活動情況:
原中國質量體系認證機構國家認可委員會(CNACR)和原中國國家進出口企業認證機構認可委員會(CNAB)是PAC的創始成員機構。原中國環境管理體系認證機構認可委員會(CACEB)于1999年加入PAC。
1998年1月,PAC在中國廣州召開了特別全體會議,CNACR獲準與其他3個國家認可機構首批簽署了PAC/MLA(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認可)。
1998年10月,原中國國家進出口企業認證機構認可委員會(CNAB)簽署了PAC/MLA(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認可)。
2004年10月,原中國認證機構國家認可委員會(CNAB)簽署了PAC/MLA(環境管理體系認證認可)。
目前,CNAS已取代原中國認證機構國家認可委員會(CNAB)繼續保持我國認可機構在PAC中多邊互認協議方的地位。CNAS秘書長肖建華曾于1999年7月至2005年7月連續擔任兩屆PAC主席,主持PAC全面工作,現為PAC執行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