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有句名言叫“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可能在認證行業應該更貼切的應為“生于憂患、死于麻木”。本文擬就筆者在審核中接觸較多的冶金、機械企業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生存現狀和困境、企業對管理體系認知和困惑作一粗淺的分析。以與審核員同仁共同思考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審核工作的思路和出路。
1
經濟發展新常態下認證行業面臨的挑戰
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之“困”
在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背景下,傳統的冶金、機械行業處境艱難,生存遇到了極大挑戰,且有進一步惡化的風險;主要表現在:
1、全球鋼鐵有效需求不足,產量增幅大幅回落,供大于求的局面短期難以改變;
2、市場競爭加劇,價格還在震蕩下移,而生產成本不降反升。
3、傳統機械制造行業產能過剩,倒閉、停產潮從部份配套加工企業蔓延到部份大型主機生產企業。筆者在審核中了解到,在攀西地區的一個以冶金為主高耗能產業園區,入駐企業二百多家,其中正常生產只有二十余家,保守估計能夠贏利的不超過十家。
在困難的生存環境下,企業經營者對未來的經濟預期悲觀,發展信心不足。大多數經營者僅限于維持運轉甚至任其倒閉,維持運轉更多的是維持客戶及養活管理人員、技術工人及部份員工,以期渡過市場的嚴冬。
因此,企業經營者對體系運行愿意和能夠投入的資源也更低。在機構合并、崗位撤消、人員分流的過程中,一些體系推進、運行部門和人員首當其沖。企業連體系的正常運行都難以保障,更諻論持續的改善和提高,這又造成了體系失效-企業失望-審核失靈的惡性循環。如某四川某大型鐵合金集團,經企業優化、重組。人數由三千多人降至一千一百余人,原體系管理人員離職,從而影響了體系實施的持續性和有效性;另有一家生產風電產品的大型企業,由三千余人調整至八百余人,原公司的五個體系運行維護專職人員全部離職,體系運行一度陷于停頓。經濟發展模式調整對傳統企業體系運行影響由此可見一般。
管理體系運行之“惑”
在管理體系進行中國二十多年以來,不可諱言,初期確實得到各類組織特別是工業企業的高度重視,也給當時極不規范的管理上了一堂基本的管理入門課,在社會各行業都有著良好的聲譽和廣泛的影響。很多企業初期決定導入管理體系時,也對此有著很高的期望,投入大量的資源和極大的熱情實施體系的建立和推進工作。且隨著企業的管理水平的提高、對體系標準的要求也越高,特別是希望通過體系的成功引進和推行取得預期的經濟效益和管理效益。
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現實是各類組織對體系推行取得管理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感受度在降低,在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后,取得證書更多是客戶或相關方的需要而不是提高管理水平的需要,因此企業更關注的體系的符合性即保持證書而不是規范和提高管理的有效性,這不能不說是違背了標準制定方、認證機構、獲證組織的初衷,是原有體系推行本意出發點的一個倒退。
究其原因:
1、隨著整個企業管理水平的提高,各級人員都對體系的成功運作有了新的要求,已不滿足通過體系達到員工受到體系標準的培訓和教育,制度完善、管理規范等層面,更多的是要求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包括經營風險的防控、管理效率和效益的提升,而在目前的宏觀經濟環境中又是難以取得立竿見影的成效的。
2、企業機構和人員的精減,也難以重現如90年代中期那樣體系推行全民動員、集體培訓、總經理或董事長親自聽課的“ISO9000運動”的盛況,更鮮有設立“推進辦”、“9000辦”專門機構的資源配置。審核過程中聽到最多的話就是“一個蘿卜幾個坑”、“沒有時間作這個事”。領導作用不顯、全員參與不夠、資源投入不足,使體系運行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3、由于認證市場競爭的激勵,咨詢機構前期不到位,認證機構“放水”,也對受審核企業進行了錯誤的導向。
體系審核之“憂”
作為認證機構及審核員,進行體系評審是否達到標準的要求并頒發證書當然是職能之一。但同時還有協助企業提高管理水平,改進企業管理的適宜性和有效性的職能,這也是各類獲證組織特別管理基礎較好、管理水平較高的各類組織非常看重的一點。
認證企業管理層希望借助外力推進內部的管理,借鑒審核員的經驗和獨到的見解發現管理的癥結和短板,起到“企業醫生”的作用,這也是體系審核及審核員的價值所在。但遺憾的是,因各類認證機構的無序競爭及監管機構的審核資料要求,讓審核員不得不將大量的精力和時間用于滿足認證資料的符合性,而非與企業的溝通和交流。
企業也根據審核組的指揮棒準備各類資料以滿足審核組收集資料的要求,而非借力于審核推進管理意識的提高和管理制度的完善。既然審核僅為滿足審核機構的要求而無須考慮受審核企業的要求,企業又何須投入更多的資源推進和提高體系運行水平呢?
這種現狀不但讓企業對體系運行的期望值越來越低,也讓很多有激情、有抱負的審核員困惑,對審核工作由初入行的滿腔熱情變得麻木。應該說:受審核方的不抱期望的對付和審核方的沒有激情的麻木才是這個行業最大的隱憂。
2
思路和出路
在已經并將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必然面臨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環境下,相當多的傳統行業必然會面臨持續、痛苦的堅持和轉型。因此企業的有限資源彌足珍貴,如果沒有讓企業足以心動的愿意付出,那認證行業終將會在對付、麻木中萎縮、消亡,被市場和客戶所拋棄。這是必須要有的憂患意識,也需要我們全體從業人員認真的思考,也只有這樣才能促使認證行業良性發展。
1)審核活動:
回歸管理體系為各類組織提供管理工具,促進企業管理規范和提高,控制管理風險的本意,而非作為僅僅是對外展示、商業宣傳的工具。而且隨著獲證企業的普及和部份招標活動對持證要求的淡化,證書對獲證企業的吸引力也在降低。反之,管理是企業永恒的主題,對企業的吸引是長遠的、可持續的。如果通過審核,幫助企業規范管理、完善制度、防范風險,提供有效的增值服務,那企業也會真正的歡迎、而非應付、對付我們的審核。
實際上,在審核過程中我們遇到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在與企業管理層交流中了解到,一些企業現在非常困惑和迫切需要解決的是:如何能通過管理真正能得到效益。真正重視體系,希望實際體系的企業領導都會提出這樣的要求:“希望審核組幫我們找出問題,提出建議。”并充分關注審核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和提出的建議,而非只是關注一個結果。只要審核組提出了有價值的建議、審核活動對企業有實實在在的幫助,企業都會認真的對待。
2)審核思路:
換位思考,提供企業真正關注的、認可的服務。實話實說,在審核活動中審核組與真正重視體系的受審核企業的關注點是不一樣的,我們還沒有真正的作到:“以顧客為關注焦點”。我們的審核思路應特別關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傳統行業面臨的挑戰。給企業出點子、拓思路、找出路。如對內借目前生產任務不重的時機梳理管理流程、積極進行人員培訓、修訂完善管理制度;對外進行市場分析,整理歷年客戶反饋的產品和服務信息,找到市場營銷上的短板和競爭力的不足,這些都是企業的“興趣點”。沒有不重視管理的企業、他們只是不重視那些不符合企業實際、走形式化的所謂“管理”。
另外,也可與企業就體系要求的運行活動的有效性與企業進行充分的探討,這是一個老話題,但在今天特別重要。如筆者數年前經歷的一個案例就有一定的啟發意義:一個私企老板不知道什么是管理評審,求教于即將進場的審核組。筆者和另一位審核員就以私人身份組織包括老板在內的管理層組織了一次“茶話會”,按管理評審的要求請各部門談一年的工作得失。起初氣氛還好,但越到后面火藥味越濃。生產抱怨銷售隨便“插單”、采購買原料質次不能及時到位;采購指責財務資金拖欠,供應商不愿意合作;質檢訴苦生產不合作、銷售不理解,自己里外不是人;……。然后大家分析原因:有流程的原因、制度的原因、調度的原因,甚至有與老板關系親疏的原因。而這些情況,因日常粗放的管理模式,老板都是了解不全或根本不了解的。事后企業老板感慨:“這樣的管理評審有意思”。
3) 審核員:
審核員在完成審核任務,達成本次審核目的的基礎上,應將更多的精力用于與企業的溝通和交流,為企業提供有價值的信息。作為與受審核企業多次接觸,關系很好的審核員,能夠得到企業充分的信任;同時作為某一行業的專業審核員,對本行業的經營形勢、行業動態、發展前景都有一定的了解,可以在此基礎和企業管理層進行溝通和交流,也是企業非常愿意的話題 。筆者審核的鐵合金企業中的技術和管理人員就非常愿意溝通行業的發展狀態、經營和技術信息,特別是同類型企業的一些好的管理經驗和技術信息,都是他們感興趣的。一些企業總經理或管理者代表也反復提到,審核組見多識廣,希望能提供好的、有借鑒的經營和技術信息。作為審核員或審核組,只有能夠了解企業的“需求點”、發現企業的“興奮點”,才能找到雙方的“結合點”,構成與受審核企業建立牢固合作伙伴關系的“支撐點”。
4)認證機構:
認證機構作為一個與各類認證企業溝通的平臺,認證客戶少則幾百家,多則數千家。而且目前認證機構在各類行業中都有較好的聲譽、也能夠得到各企業的信任。在各行業都面臨嚴峻的外部經濟環境下,非常需要抱團取暖、共度難關,也希望通過溝通和能夠找到合作的商機。如果認證機構能夠作為一個有影響力和凝聚力的中介組織有效的發揮好中介作用,通過組織行業聯誼會、管理者代表交流會等形式為各行業、上下游產業提供協作平臺,進行獲證組織、溝通、交流、宣傳工作,讓企業從經營層面對認證機構認同并有一定的依賴,則企業的對體系認證和認證機構的認可度必然會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真正的形成一種戰略伙伴關系。如果能夠作好這個角色,將是認證機構一個有效的行業轉機,并為認證行業打開一片新天地。
3
結語
在新經濟發展常態下,傳統行業(這也占有認證客戶相當大的比重)面臨的挑戰也是認證行業面臨的挑戰。面臨挑戰,我們不能無視、不能漠視,更不能搞“鴕鳥政策”。只有直面挑戰,進行審核工作的思路創新、管理創新、制度創新和方法創新,才能讓認證客戶重新認識體系、認可審核,讓認證工作體現應有的價值。